发布
登录 注册
<< 查看 红继木 全部信息

红继木的文化背景

产业市场
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Yieh)是特产湖南的珍贵乡土彩叶观赏植物,花红叶红,色彩绚丽,一年3~4次花期,生态适应性强,耐修剪,易造型,广泛用于色篱、模纹花坛、灌木球、彩叶小乔木、桩景造型、盆景等城市绿化美化。中国红花檵木的产业化开发有20多年历史,湖南是中心产区。2004年全省生产面积3500hm2,年产苗木5亿株,年销售额6亿元。经多年推广应用,2004年中国红花檵木生产面积达6000hm2,年产苗木8亿株,年销售额9亿元,产品销往20多个省市,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成为中国花卉业的特色产品之一。中国红花檵木产业化发展正面临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本文通过对其产业化发展历史及现状的总结,对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红花檵木产业的发展概况
1、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红花檵木为金缕梅科檵木属檵木的变种,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特产湖南与江西交界罗霄山脉海拔100~400m常绿阔叶林地带,由已故著名林学家叶培忠教授于1938年春在长沙天心公园发现并命名。据考,其模式标本采集树是该公园于1935年春从浏阳大围山移植的野生植株。此树尚存,现树高5m,胸径20cm,冠径42m2,树龄约150年。由于多年采挖,野生资源濒临灭绝,被列为湖南省重点保护植物。
红花檵木野生资源利用在湖南有7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30年代初,浏阳大围山一带农民采挖野生苗木销往长沙、湘潭、株洲等地,省内一些园林部门亦来浏阳采购野生苗木。1963年长沙岳麓公园等单位用枝条高压法培育苗木获得成功;1978年长沙烈士公园利用种子育苗获得成功,但实生苗遗传稳定性不强,有15.8%返祖,变为檵木,因此用种子育苗在生产中很少应用;1982年长沙市苗圃用嫩梢枝条扦插育苗获得成功,由于扦插苗能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一年内可多次扦插,能大批量繁殖,因此80年代以来,该技术在苗木生产中普遍应用。红花檵木苗木规模化生产始于浏阳永和镇,1983年当地农民利用永和镇至大围山一带红花檵木野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始了较大规模扦插苗、移植苗、灌木球、盆景及古桩嫁接树等系列产品的生产,由此带动了全省红花檵木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1999年10月,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于浏阳市“中国红花檵木之乡”荣誉称号,极大提高了湖南红花檵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红花檵木成为中国特色花卉品牌产品之一。

2、国内外品种选育概况
上世纪80年代初,永和镇花农已注意选择花、叶颜色较好的野生树栽培繁殖。1985年当地花农利用芽变枝条,经扦插繁殖,选育出一种叶片小而红润、夏季红叶返青期短、花色艳丽的品种,此为国内外选育出的第一个栽培品种。90年代中期,随着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中心产区的浏阳市和长沙县花农利用自然变异材料,又选育出30个栽培品种。为方便市场销售,进行了较粗放的分类命名。统称“五代”品种:第一代指移植的野生红花檵木,第二代指利用野生树枝条繁殖的红花檵木,第三代指早期选育的嫩叶红类品种,第四代指利用嫩叶红类品种选育的透骨红类品种,第五代指利用透骨红类品种选育的双面红类品种。称谓虽然不科学,但客观上反映可红花檵木品种类型的演变与发展历史。
湖南省林科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依托湖南红花檵木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红花檵木品种基因库,收集材料53份,开展了品种遗传稳定性试验和分类命名。利用陈俊愉教授花卉品种“二元分类”理论,根据品种演化关系和园艺分类特征,建立了《红花檵木分类系统检索表》,命名了3大类、15个类型、41个品种。利用物理、化学诱变及自然变异选择相结合的无性系育种技术,选育出“大叶红”(‘DayeHong’)等10个观赏性及抗逆性超过原品种的新品种,并提出相配套的苗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2002年该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获湖南省首届花卉博览会交易会科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10个新品种被国家林业局审定为可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国家级优良品种。同年,《红花檵木新品种及繁殖技术推广》列为国家林业局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日本和美国分别在1983年及1989年引种中国红花檵木。日本于1992年选育登录了2个品种,美国到1998年选育登录了15个品种。两国均采用嫩枝扦插及容器苗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品种专利化、规模化生产,美国的产品销售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以上是花卉网(护花网www.aihuhua.com)为你提供的有关“红继木文化背景”的花卉数据,你还可以查看花卉网更多有关 红继木 的花卉信息
支付宝天天送红包
- 微信公众号 -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