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网花卉百科共收录2591种花卉, 这里是花儿成长的地方,是花的海洋,和你一起尽情地享受百花吐蕊的芬芳,同花儿一起茁壮成长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Fern)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有着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由双套的胞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配子体是一游离的器官。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典型的生命周期如下:孢子体(双套)经由减数分裂产生单套的孢子;孢子经由细胞分裂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会经由有丝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可移动、具鞭毛的精子让仍黏在原叶体上的卵子受精;受精后的卵子形成了一个双套的受精卵,并经由有丝分裂成长成孢子体。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生态
就一般的印象而言,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里,但其实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可以生长的栖地范围要比这多出许多,亦有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干燥的沙漠岩地、水里或原野等地区的物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一般认为大多生长在特定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在环境限制了种子植物兴盛的地方。但某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却是这世上最烦人的杂草,包括生长在英国高地的蕨属或生长在赤道附近湖泊的满江红属,两者都形成了广泛且具侵略性的领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栖地主要有四种特定的类型:湿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缝,尤其是可以挡住全部太阳的地方、泥塘和沼泽等酸性湿地、以及赤道的树上,其中许多物种为附生植物。
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具有菌根的菌类有着关连性。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只生长在特定的酸碱值下,如海金沙只生长在潮湿且强酸性的土地上,而球茎冷蕨则只生长在石灰岩上。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特征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Pteridophyta)是只比苔藓植物略高级的的高等植物。繁盛于石炭纪,当时曾是高达20-30m的高大植物。靠孢子繁衍后代。一些种类可食用、药用 绿肥饲料 和观赏 古代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形成煤。
地球上的优质煤基本上是由石炭纪大型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形成的。这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中的绝大多数已在中生代前灭绝。今天它们的后代多生长在湿润阴暗的丛林里,且多为矮小类型。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第一代为无性繁殖世代,而第二代成为有性繁殖世代。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是高等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大类群,也是最早的陆生植物。这种植物是生长在山野的草本,有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遍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曾在地球的历史上盛极一时,古生代后期,石炭纪和二叠纪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时代,当时那些大型的树蕨如鳞木、封印木、芦木等,今已绝迹,是构成化石植物和煤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约有12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中国有61科223属,约2600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及西南地区,仅云南一省就有1000多种,所以在我国有“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王国”之称。已知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有39科300余种。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外形
1.孢子体的形态现在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是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孢子体发达,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为多年生草本,仅少数为一年生。
(1)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
(2)茎: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Cyathea spinulosaWall. ex HOOK.)。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毛茸有单细胞毛、腺毛、节状毛、星状毛等。
(3)叶: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多从根状茎上长出,有簇生、近生或远生的,幼时大多数呈拳曲状,是原始的性状。根据叶的起源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种。小型叶(micro phyll)没有叶隙(leaf gap)和叶柄,仅具1条不分枝的叶脉,如石松科、卷柏科、木贼科等植物的叶。大型叶(macrophyll)具叶柄,有或无叶隙,有多分枝的叶脉,是进化类型的叶。如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大型叶有单叶和复叶两类。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根据功能又可分成孢子叶和营养叶两种。孢子叶(sporophyll)是指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又叫能育叶(fertile frond);营养叶(foliage leaf)仅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又叫不育叶(sterile froud)。有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叶和营养叶不分,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又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叶的形状也相同,称为同型叶(ho momorphic leaf),如常见的贯众、鳞毛蕨、石韦等;另外,在同一植物体上,具有二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称为异型叶(heteromorphic leaf),如荚果蕨、槲蕨、紫萁等。
2.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囊和孢子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囊和孢子,在小型叶类型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中,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叶腋或叶的基部,通常很多孢子叶紧密地或疏松地集生于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strobilus)或孢子叶穗(sporophyllspilte),如石松和木贼等。大型叶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不形成孢子叶穗,孢子囊也不单生于叶腋处,而是由许多孢子囊聚集成不同形状的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sorus),生于孢子叶的背面或边缘。(图9 2)孢子囊群有圆形、长圆形、肾形、线形等形状,孢子囊群常有膜质盖,称囊群盖(indusium),盖。孢子囊的细胞壁由单层(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或多层(厚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细胞组成,在细胞壁上有不均匀的增厚形成环带(annulus).环带的着生位置有种种形式,如顶生环带、横行中部环带、斜行环带、纵行环带等,这些环带对于孢子的散布有重要作用。孢子的形状常为两面形、四面形或球状四面形,外壁光滑或有脊及刺状突起或有弹丝。多数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产生的孢子在形态大小上是相同的,称为孢子同型(isospore),少数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如卷柏属和水生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macrospore)和小孢子(microspore)的区别,称为孢子异型(Heterospore)。产生大孢子的囊状结构叫大孢子囊(megasporangium),产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mirosl)orangium),大孢子萌发后形成雌配子体,小孢子萌发后形成雄配子体。
3.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维管组织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体内部有了明显的维管组织的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中柱,主要有原生中柱(protostele)、管状中柱(siphonostele),网状中柱(dic tyostele)和散状中柱(atactostele)等。其中原生中柱为原始类型,仅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无髓部,无叶隙。原生中柱包括单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管状中柱包括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网状中柱、真中柱和散状中柱是演化到最进化的类型,在种子植物中常见。
4.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配子体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成熟后散落在适宜的环境里萌发成一片细小的呈各种形状的绿色叶状体,称为原叶体(prothallus),这就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配子体,大多数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配子体生于潮湿的地方,具背腹性,能独立生活。当配子体成熟时大多数在同一配子体的腹面产生有性生殖器官,即球形的精子器和瓶状的颈卵器。精子器内生有鞭毛的精子,颈卵器内有一个卵细胞,精卵成熟后,精子由精子器逸出,借水为媒介进入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受精卵发育成胚,由胚发育成孢子体,即常见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5.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生活史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从单倍体的孢子开始,到配子体上产生出精子和卵,这一阶段为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亦称有性世代),从受精卵开始,到孢子体上产生的孢子囊中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之前,这一阶段为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亦称无性世代)。这两个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完成其生活史。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苔藓植物生活史最大不同有两点,一为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一为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弱小,所以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生活史是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演化
依据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化石记录,其首先出现的时期是石炭纪早期。而到了三叠纪时,和一些现今的科有关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首次地出现了。“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尖峰”则是出现在白垩纪晚期,当时有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现今的科首先出现。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传统上是被归类在蕨纲(Filices)里的,但现代的分类法则是将其置于植物界的一门-蕨类植物(蕨类花卉)门(Pteridophyta)内。
传统上,有三个植物类群被认为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两个厚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瓶尔小草属、阴地蕨属和蕨萁属)和合囊蕨科Marattiaceae,以及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合囊蕨科是赤道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主要类群,有着肥大的地下茎,且被认为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主要类群-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近亲。而还有其他一些的植物类群被认为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相关”:石松、卷柏、石松门里的水韭、松叶蕨科里的松叶蕨和木贼科里的木贼。但是,较现代的基因研究却显示,石松门和任何其他的维管植物之间都只是远远地关连着,是由维管植物分支的基底演化伸展出去的。而松叶蕨与木贼则和瓶尔小草跟合囊蕨一样是“真正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事实上,松叶蕨和瓶尔小草毫无疑问地是一个分支,而木贼跟合囊蕨则可以认为是另一个分支。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分类
处理此一情形的一种可能方法是只将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视为“真正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而将其他三个类群视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相关”。而在实际上,也已有数个分类法在规划著,并已有了少许的共识。由 Smith et al. 于2006年提出的新分类法是基于现代基因系统学研究,加上形态学的资料所规划出来的分类法。此一分类法将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分成四个纲:
松叶蕨纲Psilotopsida
木贼纲Equisetopsida
合囊蕨纲Marattiopsida
真蕨纲Polypodiopsida
最后一个类群包含着大多数主要被视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植物。现今的研究支持以前基于形态学,将紫萁科认为是由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演化史早期分支出来的一科;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科是介于厚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中间位置上。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经济价值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在经济上并不如种子植物那么重要,但还是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一)药物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余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有药用价值。如石松、金毛狗、肾蕨、贯众、苹、槐叶萍、蕨等都具有相应的药用价值。
(二)食用
多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可食用。著名的种类如蕨、紫萁、荚果蕨、苹蕨、毛轴蕨等多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幼叶可食。蕨的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酿酒,桫椤茎干中含的胶质物也可食。
(三)指示植物
1.土壤指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如铁线蕨、凤尾蕨等属中的一些种为强钙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芒萁属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2.气候的指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如桫椤生长区域表明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巢蕨、车前蕨的生长地表明为高湿度气候环境。
3.矿物指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如木贼科的某些物种可作为某些矿物(金)的指示植物。
(四)工业上的用途
石松的孢子可作冶金工业上的脱模剂,还可用于火箭、信号弹、照明弹的制造工业上,作为突然起火的燃料。
(五)农业上的用途
有的水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为优质绿肥,如满江红属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它们在东西亚被当做稻田的生物肥科,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固氮作用从空气中得到可以被其他植物使用的元素。同时还是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大含有丹宁,不易腐烂和发生病虫害,常用于苗床的覆盖材料。
(六)观赏
许多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形姿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著名的观叶植物类。如铁线蕨、巢蕨属、鹿角蕨属、桫椤、荚果蕨、肾蕨等,尤其是波斯顿蕨。此外山苏花亦很受欢迎。
某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为有毒的野草或外来种,此类植物包括海金沙、满江红和球子蕨,而宿生槐叶萍更是这世上最糟糕的水生野草之一。
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炭是由包含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等主要植物的残余所组成的。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鸟巢蕨、肾蕨、铁线蕨、桫椤等。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记载
“蕨”最早出现在我国《诗经》。《诗经》中有“言采其蕨”的话。它的别名很多,古代叫它蕨萁、月尔、綦等,民间又称它为龙头菜、蕨菜、米蕨草、如意菜等。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含义
在斯拉夫神话里,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被相信一年会开花一次,在 Ivan Kupala 的夜里。虽然其极难被发现,但只要找到了,那个人在他的余生都将会变得很快乐且富有。类似地,在芬兰亦有传说若有人找到了在仲夏夜开花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种子,他将能够经由一不可见的魔力而被引导至永恒闪烁著的鬼火所标示的藏宝地。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相关知识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也叫羊齿植物。在古生代,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中的鳞木、芦木都很高大,后来绝灭了,埋在地层中形成了煤。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除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桫椤是木本外,其他都是草本。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没有花,也没有果实和种子,是以孢子来繁殖的。它大致可以分为松叶蕨、石松、木贼(以上为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真蕨(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4个纲。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地下茎年年能随处长出叶子来,嫩叶上部卷曲着,外面被有白色的茸毛,古时叫它为“拳菜”或“蕨拳”。叶子渐渐长大,叶柄上生有深绿而美丽的羽状复叶。野生在山地的蕨朴素而茁壮,主要依靠它那叶子背面的褐色或黄色的孢子散落在潮湿的地方,经过繁杂的过程,发育成为新的蕨。
蕨的叶子变化非常大,小到不足1厘米,长的可达数米。一种生长在热带的树蕨,单干耸立,高可达24米,顶生5米多长的羽状复叶,像一株大乔木。但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子全然不同,如松叶蕨的叶子像茎上突起的小鳞片;木贼的叶子成鞘状,紧包节上;石松的叶子针状,密生茎上。
全世界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约有1.2万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用途很广。很多种类可供食用,嫩芽作蔬菜,如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誉。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观音座莲的地下根茎重量可达20~30公斤。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用植物,如石松、卷柏和贯众等。满江红和槐叶菊等是饲料,又是肥料。
室内常用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东北虽产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但冬季休眠,失去观赏价值。苗木花卉提醒您室内常用的是热带山林中原产的、姿态奇异的常绿植物。常见的有3种:
(1)肾蕨(蜈蚣草) 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因其有丛生的羽状密叶而得名。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溪边林下、石缝、树干上。耐阴湿。4月换盆并进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温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
叶丛美丽,适作盆栽,又是重要的切叶材料。
(2)铁线蕨是铁线蕨科多年生细弱草本。因叶柄黑亮具光泽而得名。叶卵状三角形,薄而嫩绿色,二回羽状复叶。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中国南方。多生于阴湿地方的岩石上。
在阴湿、温暖环境下易散布孢子,白行繁殖,成苗后可挖取上盆,也可分株繁殖。夏季需遮荫。
适作室内盆栽或作山石盆景观赏,别具情趣。
(3)鹿角蕨是水龙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具有最大的原叶体,圆形,边缘波状,靠后面的根附生在树干上。生育叶灰绿色,分叉成狭窄裂片,因像鹿角而得名。孢子囊生在老叶下凹陷向上处。
原产澳大利亚热带及中国海南省。喜温暖、湿润环境。附生在大树干或潮湿的岩石上。
用分株、孢子繁殖。适作盆栽或附生在朽木、棕皮上,悬挂于温室,经常喷水保湿。
因生育叶顶端分又成鹿角状,适作室内观赏。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个类群。尽管它们没有鲜艳的花朵,但以它奇特的叶形、飘逸的叶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近年来,蕨类植物在我国发展迅速,生产面积和销售量逐年增加。 全球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我国有2600余种,多数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等地。但适宜于室内栽植的蕨类仅有200余种,而真正商业化生产的蕨类只占其中极少部分。常见栽培的种类主要有铁线蕨属的楔叶铁线蕨、铁线蕨,肾蕨属的肾蕨、波士顿蕨、皱叶肾蕨、狐尾肾蕨等,凤尾蕨属的银脉凤尾蕨,铁角蕨属的山苏花,旱蕨属的纽扣蕨等。
一、繁殖方法
蕨类植物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二、栽培基质
蕨类植物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 的比例配制。
三、栽培技术
1.光照
蕨类植物处于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2.浇水
蕨类植物多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3.温度
蕨类植物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大多数蕨类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但也有一些北方露地生长的蕨类植物,冬季能耐-16℃至-20℃的低温,如荚果蕨。蕨类植物最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4.施肥
蕨类植物喜肥但根系细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总之,蕨类植物的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四、病害防治
蕨类植物常见病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1.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2.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温室栽培特色观叶类花卉的品种及特性-蕨类植物
凤尾蕨属:为凤尾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70厘米,根状茎直立,顶端具钻形叶片,叶簇生,分为不育叶和孢子叶两种类型,叶柄细,具三棱,黄褐色,叶椭圆至卵形,长20-45厘米,宽15-25厘米,1回羽状复叶,羽片常4-6对,仅基部有一队叶柄。羽片条形,宽3-7厘米,顶端尖,有细锯齿,孢子叶较高,全缘。孢子囊群沿叶边呈线形排列。
习性:原产我国、朝鲜、日本。性喜温暖潮湿及半荫的环境,但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温度不低于5℃;空气湿度60%。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孢子发芽温度25℃。
鹿角蕨:又名蝙蝠蕨,是鹿角蕨科鹿角蕨属。株高40厘米。根状茎短粗肥壮,有分枝。叶二型,大型丛生,不育叶鸟巢状直立,基部心脏形,肉质肥厚,边缘波状,幼时淡绿色,干枯后变为褐色,覆瓦状盖在根状茎上,可育叶下垂,其上被有柄的星状毛裂为多回掌状两歧深裂,裂片圆形、肥厚,如鹿角状。孢子囊群生于小裂片下。
习性:原产澳大利亚。喜温暖、湿润和有散射光的环境,生长温度为15-25℃,忌酷热,冬季温度在10℃以上。要求肥沃疏松的土壤。
观音莲座蕨:为莲座蕨科莲座蕨属,是大型陆生蕨株高1-2米,根状茎为肉质肥大直立的莲座状。叶阔卵形,长宽各60厘米,2回羽状,羽片互生,末回小羽片披针形,叶阳光充足、柄粗壮肉质多汁,长约50厘米,上面有纵沟,基部具肉质的托叶状附属物。孢子囊群呈两列生于距叶缘0.5-1毫米的叶脉上。
习性:分布于我国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喜阴湿凉爽的环境,生长适温为15-22℃,冬季温度维持在10℃以上,低于5℃则叶片受害。空气湿度保持在60-80%。要求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丰富的微酸性土壤。
鳞盖蕨:碗蕨科鳞盖蕨属。根状茎长而横走,呈匍匐状,叶丛生于根状茎上。叶纸质,2回羽裂,绿色有光泽。叶片上有短硬毛。孢子囊群盖半杯形。
习性:原产亚洲、非洲热带雨林中。喜温暖湿润及荫蔽的环境。生长适温为昼温21-26℃,夜温10-15℃,冬季温度不低于15℃。空气湿度一般为60%-80%。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的土壤。
种类:边缘鳞盖蕨:根状茎横走,叶远生,叶片矩圆三角形,1-2回羽状裂,羽片披针形,基部上侧略呈耳形凸起,边缘较少羽裂,羽状侧脉清晰。圆形孢子囊群生于1条小脉顶端,囊群盖半杯形。粗毛鳞盖蕨:叶轴、羽轴几叶脉有短粗毛,2回3回羽裂。华南鳞盖蕨(M. hancer):叶片卵状矩圆状,3-4回羽裂,孢子囊群盖肾形。
曲边线蕨:为水龙骨科线蕨属植物,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横走,密生褐色鳞片,叶柄两侧有阔翅,叶片较宽,羽状深裂,边缘为波浪形叶纸质。孢子囊群线形着生在小裂片背面的主脉基部。
习性:喜凉爽湿润、光线充足的环境,也能耐阴,但忌强光直射。空气湿度高于50%。冬季温度保持在10℃以上。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扇蕨:为水龙骨科扇蕨属植物。株高在60厘米,以下,根状茎长而匍匐,密被深棕色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细齿。叶丛生,叶片扇形,长25-30厘米,鸟足状分裂,中部裂片披针形,两侧裂片向外渐短,叶脉网状主脉明显而凸起,叶柄坚硬,长30-45厘。孢子囊群椭圆形,沿主脉排列。
习性:产于我国西南部。喜温暖湿润及稀疏光照的环境,忌讳强光直射。冬季温室内温度不低于15℃。要求营养丰富、通透性好的土壤。
种类:三叶扇蕨:叶片三裂,中间的裂片较长,约20厘米。
盾蕨:为水龙骨科盾蕨属植物。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卵状披针形鳞片。叶丛生,叶片厚纸质,卵状矩圆形或近三角形,基部较宽,侧脉明显;叶柄细而坚硬,呈栗色。孢子囊群较大,圆形,在叶背的侧脉两侧排列不整齐。
习性:喜温暖湿润及半荫的环境,散射光利于其生长,但不能忍受强光直射。耐寒冷及干旱。冬季浇水量则相对减少,冬季温度维持在15℃以上。要求土质肥沃、通透性好的土壤。
种类:同属观赏价值较高的还有截基盾蕨,叶片三角形,侧脉间的叶肉为淡黄色,整体效果似一条黄色宽带。撕裂盾蕨,为截基盾蕨的变种,三角形叶片中部以下呈不规则分裂,除基部1-2裂片较长,呈披针形,其它裂片都为三角形。
骨牌蕨:水龙骨科骨牌蕨属。株高4-10厘米。根状茎细长如铁丝状,匍匐,其上疏生钻状披针形鳞片。叶直接着生在根状茎上,叶柄较短,叶片呈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中部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短楔形。孢子囊群圆形,橘黄色,沿叶背的主脉两侧分布两行。
习性: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的环境,但忌讳光线直射。要求土质肥沃、通气性好的土壤。繁殖及栽培管理:以分株和孢子繁殖。栽培基质选用草炭土与等量的炉渣混合。生长期保持盆土略湿润,每3周浇施一次稀薄肥水。冬季盆土略干燥,温度维持在15℃以上。
长生铁角蕨: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直立。叶丛生,叶片肉质,条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3-4厘米,2回深羽裂,先端有一条长尾巴,顶端有芽点能生根。羽片矩圆形,裂片狭条形,每一裂片有一条小脉,顶端有水囊,孢子囊群条形,沿小脉排列。
习性: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但忌讳强光直射。空气湿度为80%。温度维持在16℃以上。要求疏松肥沃、透气性良好的土壤。
峨眉凤丫蕨:为裸子蕨科凤丫蕨属。株高1米以下。根状茎粗壮横伸,密被棕色鳞片,叶丛生,卵圆形,2回羽状复叶,小羽片上有稀疏的黄色条斑,羽状叶脉清晰,或为黄色。孢子囊群线形,沿侧脉生长。
习性:分布在海拔600-200米的高山上。性喜阴湿凉爽的环境,较耐寒,冬季温度维持在5℃以上。忌光线直射。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海金沙属攀缘藤本。长可达3米。根茎横走。叶片纸质,三角形, 2回羽状,小羽片边缘密生孢子囊穗,呈棕黄色的流苏状,成熟的孢子囊散发出暗褐色的孢子,如细沙粒。
习性:产于亚热带及暖温带,我国有分布。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但不耐强光直射,也不能忍耐寒冷和干旱,生长适温为白天21-26℃,夜间10-15℃。空气湿度不低于60%。冬季温度不低于10℃。要求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
种类:观赏价值较高的同属植物还有海南海金沙:大型攀缘蕨,茎粗3毫米。叶二型,厚纸质,不育叶掌状深裂,长17-22厘米,宽1。8-2。5厘米。小叶海金沙:攀缘茎细而弱,叶薄革质,不育叶矩圆形羽状,可育叶小羽片卵状三角形。
披针叶新月蕨:是金星蕨科新月蕨属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叶片近生,叶柄长,淡红棕色,。叶片纸质,长40-80厘米,宽25-50厘米,一回羽状。侧脉清晰,连成两行长方形网眼。
习性:喜温暖湿润及荫蔽环境,冬季温度不低于10℃。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
以下是花卉网(护花网www.aihuhua.com)为你提供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信息,其特色花卉例如:鳞毛蕨、桫椤、水蕨、过沟菜蕨、蜈蚣草、荚果蕨、鸟巢蕨、铁线蕨、卷柏、肾蕨、松叶蕨、石松、木贼等。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Fern)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在今日仍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有着一个世代交替的生命周期,由双套的胞子体和单套的配子体两者循环。配子体是一游离的器官。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典型的生命周期如下:孢子体(双套)经由减数分裂产生单套的孢子;孢子经由细胞分裂形成配子体;配子体会经由有丝分裂产生生殖细胞;可移动、具鞭毛的精子让仍黏在原叶体上的卵子受精;受精后的卵子形成了一个双套的受精卵,并经由有丝分裂成长成孢子体。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生态
就一般的印象而言,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是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里,但其实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可以生长的栖地范围要比这多出许多,亦有居住在高海拔的山区、干燥的沙漠岩地、水里或原野等地区的物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一般认为大多生长在特定的边缘地带,通常是在环境限制了种子植物兴盛的地方。但某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却是这世上最烦人的杂草,包括生长在英国高地的蕨属或生长在赤道附近湖泊的满江红属,两者都形成了广泛且具侵略性的领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栖地主要有四种特定的类型:湿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缝,尤其是可以挡住全部太阳的地方、泥塘和沼泽等酸性湿地、以及赤道的树上,其中许多物种为附生植物。
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具有菌根的菌类有着关连性。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只生长在特定的酸碱值下,如海金沙只生长在潮湿且强酸性的土地上,而球茎冷蕨则只生长在石灰岩上。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特征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Pteridophyta)是只比苔藓植物略高级的的高等植物。繁盛于石炭纪,当时曾是高达20-30m的高大植物。靠孢子繁衍后代。一些种类可食用、药用 绿肥饲料 和观赏 古代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形成煤。
地球上的优质煤基本上是由石炭纪大型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形成的。这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中的绝大多数已在中生代前灭绝。今天它们的后代多生长在湿润阴暗的丛林里,且多为矮小类型。
世代交替:在植物生活史中,第一代为无性繁殖世代,而第二代成为有性繁殖世代。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是高等植物中比较原始的一大类群,也是最早的陆生植物。这种植物是生长在山野的草本,有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遍布于全世界温带和热带。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曾在地球的历史上盛极一时,古生代后期,石炭纪和二叠纪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时代,当时那些大型的树蕨如鳞木、封印木、芦木等,今已绝迹,是构成化石植物和煤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约有12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中国有61科223属,约2600种,主要分布在华南及西南地区,仅云南一省就有1000多种,所以在我国有“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王国”之称。已知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有39科300余种。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外形
1.孢子体的形态现在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是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孢子体发达,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为多年生草本,仅少数为一年生。
(1)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
(2)茎: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Cyathea spinulosaWall. ex HOOK.)。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毛茸有单细胞毛、腺毛、节状毛、星状毛等。
(3)叶: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多从根状茎上长出,有簇生、近生或远生的,幼时大多数呈拳曲状,是原始的性状。根据叶的起源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种。小型叶(micro phyll)没有叶隙(leaf gap)和叶柄,仅具1条不分枝的叶脉,如石松科、卷柏科、木贼科等植物的叶。大型叶(macrophyll)具叶柄,有或无叶隙,有多分枝的叶脉,是进化类型的叶。如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大型叶有单叶和复叶两类。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根据功能又可分成孢子叶和营养叶两种。孢子叶(sporophyll)是指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的叶,又叫能育叶(fertile frond);营养叶(foliage leaf)仅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又叫不育叶(sterile froud)。有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叶和营养叶不分,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又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叶的形状也相同,称为同型叶(ho momorphic leaf),如常见的贯众、鳞毛蕨、石韦等;另外,在同一植物体上,具有二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称为异型叶(heteromorphic leaf),如荚果蕨、槲蕨、紫萁等。
2.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囊和孢子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囊和孢子,在小型叶类型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中,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叶腋或叶的基部,通常很多孢子叶紧密地或疏松地集生于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strobilus)或孢子叶穗(sporophyllspilte),如石松和木贼等。大型叶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不形成孢子叶穗,孢子囊也不单生于叶腋处,而是由许多孢子囊聚集成不同形状的孢子囊群或孢子囊堆(sorus),生于孢子叶的背面或边缘。(图9 2)孢子囊群有圆形、长圆形、肾形、线形等形状,孢子囊群常有膜质盖,称囊群盖(indusium),盖。孢子囊的细胞壁由单层(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或多层(厚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细胞组成,在细胞壁上有不均匀的增厚形成环带(annulus).环带的着生位置有种种形式,如顶生环带、横行中部环带、斜行环带、纵行环带等,这些环带对于孢子的散布有重要作用。孢子的形状常为两面形、四面形或球状四面形,外壁光滑或有脊及刺状突起或有弹丝。多数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产生的孢子在形态大小上是相同的,称为孢子同型(isospore),少数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如卷柏属和水生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macrospore)和小孢子(microspore)的区别,称为孢子异型(Heterospore)。产生大孢子的囊状结构叫大孢子囊(megasporangium),产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mirosl)orangium),大孢子萌发后形成雌配子体,小孢子萌发后形成雄配子体。
3.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维管组织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体内部有了明显的维管组织的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中柱,主要有原生中柱(protostele)、管状中柱(siphonostele),网状中柱(dic tyostele)和散状中柱(atactostele)等。其中原生中柱为原始类型,仅有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无髓部,无叶隙。原生中柱包括单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管状中柱包括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网状中柱、真中柱和散状中柱是演化到最进化的类型,在种子植物中常见。
4.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配子体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孢子成熟后散落在适宜的环境里萌发成一片细小的呈各种形状的绿色叶状体,称为原叶体(prothallus),这就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配子体,大多数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配子体生于潮湿的地方,具背腹性,能独立生活。当配子体成熟时大多数在同一配子体的腹面产生有性生殖器官,即球形的精子器和瓶状的颈卵器。精子器内生有鞭毛的精子,颈卵器内有一个卵细胞,精卵成熟后,精子由精子器逸出,借水为媒介进入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受精卵发育成胚,由胚发育成孢子体,即常见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5.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生活史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从单倍体的孢子开始,到配子体上产生出精子和卵,这一阶段为单倍体的配子体世代(亦称有性世代),从受精卵开始,到孢子体上产生的孢子囊中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之前,这一阶段为二倍体的孢子体世代(亦称无性世代)。这两个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完成其生活史。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苔藓植物生活史最大不同有两点,一为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一为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弱小,所以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生活史是孢子体占优势的异型世代交替。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演化
依据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化石记录,其首先出现的时期是石炭纪早期。而到了三叠纪时,和一些现今的科有关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首次地出现了。“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尖峰”则是出现在白垩纪晚期,当时有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现今的科首先出现。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传统上是被归类在蕨纲(Filices)里的,但现代的分类法则是将其置于植物界的一门-蕨类植物(蕨类花卉)门(Pteridophyta)内。
传统上,有三个植物类群被认为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两个厚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瓶尔小草科Ophioglossaceae(瓶尔小草属、阴地蕨属和蕨萁属)和合囊蕨科Marattiaceae,以及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合囊蕨科是赤道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主要类群,有着肥大的地下茎,且被认为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主要类群-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近亲。而还有其他一些的植物类群被认为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相关”:石松、卷柏、石松门里的水韭、松叶蕨科里的松叶蕨和木贼科里的木贼。但是,较现代的基因研究却显示,石松门和任何其他的维管植物之间都只是远远地关连着,是由维管植物分支的基底演化伸展出去的。而松叶蕨与木贼则和瓶尔小草跟合囊蕨一样是“真正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事实上,松叶蕨和瓶尔小草毫无疑问地是一个分支,而木贼跟合囊蕨则可以认为是另一个分支。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分类
处理此一情形的一种可能方法是只将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视为“真正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而将其他三个类群视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相关”。而在实际上,也已有数个分类法在规划著,并已有了少许的共识。由 Smith et al. 于2006年提出的新分类法是基于现代基因系统学研究,加上形态学的资料所规划出来的分类法。此一分类法将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分成四个纲:
松叶蕨纲Psilotopsida
木贼纲Equisetopsida
合囊蕨纲Marattiopsida
真蕨纲Polypodiopsida
最后一个类群包含着大多数主要被视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植物。现今的研究支持以前基于形态学,将紫萁科认为是由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演化史早期分支出来的一科;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科是介于厚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薄囊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中间位置上。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经济价值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在经济上并不如种子植物那么重要,但还是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一)药物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余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有药用价值。如石松、金毛狗、肾蕨、贯众、苹、槐叶萍、蕨等都具有相应的药用价值。
(二)食用
多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可食用。著名的种类如蕨、紫萁、荚果蕨、苹蕨、毛轴蕨等多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幼叶可食。蕨的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酿酒,桫椤茎干中含的胶质物也可食。
(三)指示植物
1.土壤指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如铁线蕨、凤尾蕨等属中的一些种为强钙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芒萁属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2.气候的指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如桫椤生长区域表明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巢蕨、车前蕨的生长地表明为高湿度气候环境。
3.矿物指示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如木贼科的某些物种可作为某些矿物(金)的指示植物。
(四)工业上的用途
石松的孢子可作冶金工业上的脱模剂,还可用于火箭、信号弹、照明弹的制造工业上,作为突然起火的燃料。
(五)农业上的用途
有的水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为优质绿肥,如满江红属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它们在东西亚被当做稻田的生物肥科,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固氮作用从空气中得到可以被其他植物使用的元素。同时还是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大含有丹宁,不易腐烂和发生病虫害,常用于苗床的覆盖材料。
(六)观赏
许多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形姿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著名的观叶植物类。如铁线蕨、巢蕨属、鹿角蕨属、桫椤、荚果蕨、肾蕨等,尤其是波斯顿蕨。此外山苏花亦很受欢迎。
某些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为有毒的野草或外来种,此类植物包括海金沙、满江红和球子蕨,而宿生槐叶萍更是这世上最糟糕的水生野草之一。
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炭是由包含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等主要植物的残余所组成的。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鸟巢蕨、肾蕨、铁线蕨、桫椤等。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记载
“蕨”最早出现在我国《诗经》。《诗经》中有“言采其蕨”的话。它的别名很多,古代叫它蕨萁、月尔、綦等,民间又称它为龙头菜、蕨菜、米蕨草、如意菜等。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含义
在斯拉夫神话里,蕨类植物(蕨类花卉)被相信一年会开花一次,在 Ivan Kupala 的夜里。虽然其极难被发现,但只要找到了,那个人在他的余生都将会变得很快乐且富有。类似地,在芬兰亦有传说若有人找到了在仲夏夜开花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种子,他将能够经由一不可见的魔力而被引导至永恒闪烁著的鬼火所标示的藏宝地。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相关知识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也叫羊齿植物。在古生代,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中的鳞木、芦木都很高大,后来绝灭了,埋在地层中形成了煤。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除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桫椤是木本外,其他都是草本。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没有花,也没有果实和种子,是以孢子来繁殖的。它大致可以分为松叶蕨、石松、木贼(以上为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和真蕨(真蕨类植物(蕨类花卉))4个纲。
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地下茎年年能随处长出叶子来,嫩叶上部卷曲着,外面被有白色的茸毛,古时叫它为“拳菜”或“蕨拳”。叶子渐渐长大,叶柄上生有深绿而美丽的羽状复叶。野生在山地的蕨朴素而茁壮,主要依靠它那叶子背面的褐色或黄色的孢子散落在潮湿的地方,经过繁杂的过程,发育成为新的蕨。
蕨的叶子变化非常大,小到不足1厘米,长的可达数米。一种生长在热带的树蕨,单干耸立,高可达24米,顶生5米多长的羽状复叶,像一株大乔木。但是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叶子全然不同,如松叶蕨的叶子像茎上突起的小鳞片;木贼的叶子成鞘状,紧包节上;石松的叶子针状,密生茎上。
全世界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约有1.2万种。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用途很广。很多种类可供食用,嫩芽作蔬菜,如蕨菜,清香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誉。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的根状茎含有大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观音座莲的地下根茎重量可达20~30公斤。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用植物,如石松、卷柏和贯众等。满江红和槐叶菊等是饲料,又是肥料。
室内常用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
东北虽产许多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但冬季休眠,失去观赏价值。苗木花卉提醒您室内常用的是热带山林中原产的、姿态奇异的常绿植物。常见的有3种:
(1)肾蕨(蜈蚣草) 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因其有丛生的羽状密叶而得名。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热带、亚热带的溪边林下、石缝、树干上。耐阴湿。4月换盆并进行分株。冬季可放在温室花架下。也可用孢子繁殖。
叶丛美丽,适作盆栽,又是重要的切叶材料。
(2)铁线蕨是铁线蕨科多年生细弱草本。因叶柄黑亮具光泽而得名。叶卵状三角形,薄而嫩绿色,二回羽状复叶。孢子囊在老叶背后。
原产中国南方。多生于阴湿地方的岩石上。
在阴湿、温暖环境下易散布孢子,白行繁殖,成苗后可挖取上盆,也可分株繁殖。夏季需遮荫。
适作室内盆栽或作山石盆景观赏,别具情趣。
(3)鹿角蕨是水龙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具有最大的原叶体,圆形,边缘波状,靠后面的根附生在树干上。生育叶灰绿色,分叉成狭窄裂片,因像鹿角而得名。孢子囊生在老叶下凹陷向上处。
原产澳大利亚热带及中国海南省。喜温暖、湿润环境。附生在大树干或潮湿的岩石上。
用分株、孢子繁殖。适作盆栽或附生在朽木、棕皮上,悬挂于温室,经常喷水保湿。
因生育叶顶端分又成鹿角状,适作室内观赏。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个类群。尽管它们没有鲜艳的花朵,但以它奇特的叶形、飘逸的叶姿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近年来,蕨类植物在我国发展迅速,生产面积和销售量逐年增加。 全球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我国有2600余种,多数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等地。但适宜于室内栽植的蕨类仅有200余种,而真正商业化生产的蕨类只占其中极少部分。常见栽培的种类主要有铁线蕨属的楔叶铁线蕨、铁线蕨,肾蕨属的肾蕨、波士顿蕨、皱叶肾蕨、狐尾肾蕨等,凤尾蕨属的银脉凤尾蕨,铁角蕨属的山苏花,旱蕨属的纽扣蕨等。
一、繁殖方法
蕨类植物常见的繁殖方法有孢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几种方法,其中小面积生产可采用分株法,规模化生产通常采用组织培养。分株繁殖一般于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把植株从盆中倒出,根据需要将一株分成数株,每株带有根和叶。 分株时要小心,切勿损伤生长点,尽量保留根部原有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损伤的叶和根,按原来定植的深度栽植。分株繁殖无严格的季节要求,一年四季皆可进行。
二、栽培基质
蕨类植物要求土壤富含有机质,疏松透水,微酸性(pH值5.5至6.0)。基质一般以泥炭土、腐叶土、珍珠岩或粗沙按2∶1∶1的比例配制,或腐熟的堆肥、粗沙或珍珠岩按1∶1 的比例配制。
三、栽培技术
1.光照
蕨类植物处于不同生长期,对光线的要求不同。一般生长初期即抽芽期,要防止光照过强,多遮阴。休眠期要放在光线充足处。大多数蕨类植物喜反射光、散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植株徒长,显得衰弱或萎蔫。
2.浇水
蕨类植物多喜潮湿,对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生长期要每天浇水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度。发现植株因缺水而凋萎时,要立即将盆浸入清水中,对植株喷雾。缺水不严重,几小时后即可恢复。若24小时内仍未恢复,需将萎蔫的叶子全部剪去,可能会重新萌发新叶。浇水最好在早晨进行,特别是叶片裂片细的品种。晚间浇水,水滴滞留在叶隙间,蒸发慢,易引起叶部病害。
3.温度
蕨类植物喜温和气候,一般15℃至21℃比较适宜。大多数蕨类可适应的最低温为10℃,而温度在28℃以上时生长不佳。但也有一些北方露地生长的蕨类植物,冬季能耐-16℃至-20℃的低温,如荚果蕨。蕨类植物最忌闷热,在夏季需多通风。通风时要注意水分供给,使环境中空气新鲜且不干燥。幼苗期应避免“穿堂风”。
4.施肥
蕨类植物喜肥但根系细弱,不宜施重肥。栽植时,基质中可加入基肥。生长期内可追施液肥,浓度不超过1%,直接撒施,最多每周一次。充足的氮肥会使植物生长旺盛,不足会使植株老叶呈灰绿色并逐渐变黄,叶片细小。总之,蕨类植物的施肥应薄施、勤施,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叶面喷施。
四、病害防治
蕨类植物常见病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1.灰霉病
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和叶。发病茎叶呈水浸状腐烂,严重时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内温度,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定期喷药,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病害,应立即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7至10天一次,连续两三天,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2.立枯病
发病植株叶片绿色枯死,而茎干下部腐烂,呈立枯状。发病初期病株生长停顿,缺少生机。然后出现枯萎,叶片下垂,最后枯死。病株根茎处变细,出现褐色、水浸状腐烂。潮湿时,自然状态下病斑处也会产生蛛丝状褐色丝体。防治方法是选择充分消毒的培养土和腐熟的肥料作为盆土,忌积水。发现死苗应及时同盆土一并倒掉。上盆定植后,每隔10天喷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
温室栽培特色观叶类花卉的品种及特性-蕨类植物
凤尾蕨属:为凤尾蕨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30-70厘米,根状茎直立,顶端具钻形叶片,叶簇生,分为不育叶和孢子叶两种类型,叶柄细,具三棱,黄褐色,叶椭圆至卵形,长20-45厘米,宽15-25厘米,1回羽状复叶,羽片常4-6对,仅基部有一队叶柄。羽片条形,宽3-7厘米,顶端尖,有细锯齿,孢子叶较高,全缘。孢子囊群沿叶边呈线形排列。
习性:原产我国、朝鲜、日本。性喜温暖潮湿及半荫的环境,但必须有足够的散射光。生长适温为15-25℃,冬季温度不低于5℃;空气湿度60%。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孢子发芽温度25℃。
鹿角蕨:又名蝙蝠蕨,是鹿角蕨科鹿角蕨属。株高40厘米。根状茎短粗肥壮,有分枝。叶二型,大型丛生,不育叶鸟巢状直立,基部心脏形,肉质肥厚,边缘波状,幼时淡绿色,干枯后变为褐色,覆瓦状盖在根状茎上,可育叶下垂,其上被有柄的星状毛裂为多回掌状两歧深裂,裂片圆形、肥厚,如鹿角状。孢子囊群生于小裂片下。
习性:原产澳大利亚。喜温暖、湿润和有散射光的环境,生长温度为15-25℃,忌酷热,冬季温度在10℃以上。要求肥沃疏松的土壤。
观音莲座蕨:为莲座蕨科莲座蕨属,是大型陆生蕨株高1-2米,根状茎为肉质肥大直立的莲座状。叶阔卵形,长宽各60厘米,2回羽状,羽片互生,末回小羽片披针形,叶阳光充足、柄粗壮肉质多汁,长约50厘米,上面有纵沟,基部具肉质的托叶状附属物。孢子囊群呈两列生于距叶缘0.5-1毫米的叶脉上。
习性:分布于我国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喜阴湿凉爽的环境,生长适温为15-22℃,冬季温度维持在10℃以上,低于5℃则叶片受害。空气湿度保持在60-80%。要求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丰富的微酸性土壤。
鳞盖蕨:碗蕨科鳞盖蕨属。根状茎长而横走,呈匍匐状,叶丛生于根状茎上。叶纸质,2回羽裂,绿色有光泽。叶片上有短硬毛。孢子囊群盖半杯形。
习性:原产亚洲、非洲热带雨林中。喜温暖湿润及荫蔽的环境。生长适温为昼温21-26℃,夜温10-15℃,冬季温度不低于15℃。空气湿度一般为60%-80%。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的土壤。
种类:边缘鳞盖蕨:根状茎横走,叶远生,叶片矩圆三角形,1-2回羽状裂,羽片披针形,基部上侧略呈耳形凸起,边缘较少羽裂,羽状侧脉清晰。圆形孢子囊群生于1条小脉顶端,囊群盖半杯形。粗毛鳞盖蕨:叶轴、羽轴几叶脉有短粗毛,2回3回羽裂。华南鳞盖蕨(M. hancer):叶片卵状矩圆状,3-4回羽裂,孢子囊群盖肾形。
曲边线蕨:为水龙骨科线蕨属植物,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横走,密生褐色鳞片,叶柄两侧有阔翅,叶片较宽,羽状深裂,边缘为波浪形叶纸质。孢子囊群线形着生在小裂片背面的主脉基部。
习性:喜凉爽湿润、光线充足的环境,也能耐阴,但忌强光直射。空气湿度高于50%。冬季温度保持在10℃以上。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扇蕨:为水龙骨科扇蕨属植物。株高在60厘米,以下,根状茎长而匍匐,密被深棕色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具细齿。叶丛生,叶片扇形,长25-30厘米,鸟足状分裂,中部裂片披针形,两侧裂片向外渐短,叶脉网状主脉明显而凸起,叶柄坚硬,长30-45厘。孢子囊群椭圆形,沿主脉排列。
习性:产于我国西南部。喜温暖湿润及稀疏光照的环境,忌讳强光直射。冬季温室内温度不低于15℃。要求营养丰富、通透性好的土壤。
种类:三叶扇蕨:叶片三裂,中间的裂片较长,约20厘米。
盾蕨:为水龙骨科盾蕨属植物。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卵状披针形鳞片。叶丛生,叶片厚纸质,卵状矩圆形或近三角形,基部较宽,侧脉明显;叶柄细而坚硬,呈栗色。孢子囊群较大,圆形,在叶背的侧脉两侧排列不整齐。
习性:喜温暖湿润及半荫的环境,散射光利于其生长,但不能忍受强光直射。耐寒冷及干旱。冬季浇水量则相对减少,冬季温度维持在15℃以上。要求土质肥沃、通透性好的土壤。
种类:同属观赏价值较高的还有截基盾蕨,叶片三角形,侧脉间的叶肉为淡黄色,整体效果似一条黄色宽带。撕裂盾蕨,为截基盾蕨的变种,三角形叶片中部以下呈不规则分裂,除基部1-2裂片较长,呈披针形,其它裂片都为三角形。
骨牌蕨:水龙骨科骨牌蕨属。株高4-10厘米。根状茎细长如铁丝状,匍匐,其上疏生钻状披针形鳞片。叶直接着生在根状茎上,叶柄较短,叶片呈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中部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基部短楔形。孢子囊群圆形,橘黄色,沿叶背的主脉两侧分布两行。
习性:喜温暖湿润和散射光的环境,但忌讳光线直射。要求土质肥沃、通气性好的土壤。繁殖及栽培管理:以分株和孢子繁殖。栽培基质选用草炭土与等量的炉渣混合。生长期保持盆土略湿润,每3周浇施一次稀薄肥水。冬季盆土略干燥,温度维持在15℃以上。
长生铁角蕨: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株高20-40厘米,根状茎直立。叶丛生,叶片肉质,条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3-4厘米,2回深羽裂,先端有一条长尾巴,顶端有芽点能生根。羽片矩圆形,裂片狭条形,每一裂片有一条小脉,顶端有水囊,孢子囊群条形,沿小脉排列。
习性: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但忌讳强光直射。空气湿度为80%。温度维持在16℃以上。要求疏松肥沃、透气性良好的土壤。
峨眉凤丫蕨:为裸子蕨科凤丫蕨属。株高1米以下。根状茎粗壮横伸,密被棕色鳞片,叶丛生,卵圆形,2回羽状复叶,小羽片上有稀疏的黄色条斑,羽状叶脉清晰,或为黄色。孢子囊群线形,沿侧脉生长。
习性:分布在海拔600-200米的高山上。性喜阴湿凉爽的环境,较耐寒,冬季温度维持在5℃以上。忌光线直射。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海金沙属攀缘藤本。长可达3米。根茎横走。叶片纸质,三角形, 2回羽状,小羽片边缘密生孢子囊穗,呈棕黄色的流苏状,成熟的孢子囊散发出暗褐色的孢子,如细沙粒。
习性:产于亚热带及暖温带,我国有分布。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但不耐强光直射,也不能忍耐寒冷和干旱,生长适温为白天21-26℃,夜间10-15℃。空气湿度不低于60%。冬季温度不低于10℃。要求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土壤。
种类:观赏价值较高的同属植物还有海南海金沙:大型攀缘蕨,茎粗3毫米。叶二型,厚纸质,不育叶掌状深裂,长17-22厘米,宽1。8-2。5厘米。小叶海金沙:攀缘茎细而弱,叶薄革质,不育叶矩圆形羽状,可育叶小羽片卵状三角形。
披针叶新月蕨:是金星蕨科新月蕨属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叶片近生,叶柄长,淡红棕色,。叶片纸质,长40-80厘米,宽25-50厘米,一回羽状。侧脉清晰,连成两行长方形网眼。
习性:喜温暖湿润及荫蔽环境,冬季温度不低于10℃。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土壤。
以下是花卉网(护花网www.aihuhua.com)为你提供的蕨类植物(蕨类花卉)信息,其特色花卉例如:鳞毛蕨、桫椤、水蕨、过沟菜蕨、蜈蚣草、荚果蕨、鸟巢蕨、铁线蕨、卷柏、肾蕨、松叶蕨、石松、木贼等。